- 完全做到,活用出來
▌摘要:
建立品牌的目的其實就是在客戶間建立牢不可破的關係,兩造之間彼此合作的交易成本很低,彼此傾向長期合作不易轉換,也鞏固彼此的獲利。也就是說轉換成本愈高,進入障礙愈高,公司的獲利就會愈好。
從台灣產業專長的製造品牌常無法鎖住客戶的情形來看,表示廠商間彼此互相替代,也就是彼此差異化的能力並不強。如何學習B2C品牌鎖住顧客的機制與能力,是台灣企業重要的策略思惟。
在全球化的趨勢下,品牌是價值鏈中最有價值的環節。以汽車產業為例,同屬豐田公司,TOYOTA跟他另外一個高級車品牌Lexus來比較,Lexus占豐田產品的銷售數量不高,但是卻占全公司獲利的三分之一;戴爾(Dell)占整個電腦的銷售數量大約20%,獲利卻超過整個產業獲利的50%;而在奢侈品產業,獲利不對稱的情形更是明顯。
儘管知名品牌有這麼大的獲利能力,卻只有少數的亞洲公司知道怎麼做。要建立一個品牌需要長時間投入,比方韓國資源最為雄厚的三星(Samsung),也須耗時三十年才達到目前的地位,台灣的宏碁也耗時二十年才有今天的位置。
文章目錄
Toggle▌企業成功的核心競爭力
「人才是企業最重要的資產」,這是大多數企業主管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我非常認同它,甚至把這句話加強,改成「人才是企業最高利潤的商品」,強調公司的高經營績效是人才所為,公司經營失敗也是人所造成。人才絕對是決定企業能否保持高經營績效和永續發展的最關鍵因素。
在聯強國際成立的初期,我們深刻的體認,企業要能永續的高績效經營,最核心的要件就是我們能否有效發掘人才、造就人才。當時,雖然知道「人才」的重要,卻苦無完整的學理基礎、系統性的方法去鑑定或是培育人才,常流於試誤(trial and error)方法,每每總有未能搔到癢處的缺憾。
▌驅動聯強國際巨變的秘密
一九九一年,我們收到洪建全教育文化基金會介紹游伯龍教授的文章及部分教育訓練的教材, 上面說明「習慣領域學說」的觀念,清楚的呈現完整的學理及實務的例證。仔細研讀這些內容之後,我們都被震懾住了,心想「習慣領域」就是我們尋尋覓覓一直在找的「造就人才的寶典」。我們趕緊跟該基金會聯繫,邀請游教授到聯強公司傳授習慣領域學說。當時,由杜書伍總經理(現為聯強國際集團總裁兼執行長)帶隊,全公司中高階主管皆要接受習慣領域的薰陶,讓同仁得以同享完整的觀念,有效的提升能力。聯強原來是一家四、五百名員工的中型通路公司,到目前是亞太第一大、全球第三大資訊、通訊、消費性電子、半導體產品的通路集團。
當然,有如此巨大的成長,歸功於杜書伍總裁及其經營團隊的有效領導,但習慣領域對聯強的薰陶也功不可沒。
▌改造人生的關鍵力量
在這樣的因緣際會之下,我有幸受教於游伯龍恩師,享用「習慣領域」的智慧恩典,印證它是引領我、改變我人生的智慧寶典,轉化了我生命內涵,讓我更懂得謙敬、善解、貼心、認同、 感恩、惜福、欣賞、珍愛、回饋,因而創造更光亮、有力、健康、智慧、富裕、贏贏、自在、喜悅的人生!
我因受益於「習慣領域」的智慧恩典,感恩之餘也立下宏願,要廣為播種愛的種子,永續耕耘「習慣領域」的智慧福田,於二○○三年毅然決然離開聯強國際,先後在交通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台灣科技大學(高階主管碩士在職專班)教授習慣領域課程,一直持續到現在。
從我開始學習習慣領域到推廣習慣領域,真的見證很多人,因用心的活用習慣領域智慧,而成功的改造人生,活出充滿著喜悅、活力的智慧圓滿人生。當然,我也看到一些朋友,入寶山卻空手回,有上課就有進步,沒上課就打回原形,依然故我,沒有明顯的進步。
我認為學了習慣領域就能成功的改造人生,最主要的關鍵是「相信並懂得活用」。相信,是指百分之百的相信習慣領域學說的絕妙觀點;活用,是指將這些絕妙觀點,靈活的運用在生活和工 作上。如本書所述「懂得用出來(活用)才是真正屬於你的」、「用出來才是真功夫」。若是對這些絕妙觀點只有停留在「我學了!我懂了!」卻不能活用於真實生活中,學了也是白學,懂了也是沒用。
所以在我推廣習慣領域學說時,最核心的使命任務,就是帶領學員由「知」到「行」,從「知道」這些絕妙的智慧觀點,到「做到」這些觀點,到「完全做到」這些觀點。唯有真正做到、用得出來,這些智慧觀點與能力才是你的,生命(人生)就會開始轉化。
本書正是在引領讀者,如何活用習慣領域智慧於真實生活中的寶典好書。書中有好多絕妙觀點、故事與真實案例,希望讀者能細細的咀嚼、用心地體會,由知到悟、由悟得到信、由信到行、由行到「完全做到,活用出來」。
「千萬不要期待,用相同的自己,得到不同的未來。」想要活出人生另一番美麗的風景,就得面對人生的一些重要課題,也就是本書著重的議題,包括解決問題的能力、決策的技巧智慧、競局的分析與透視、贏贏策略的實施、價值力、競爭力與創新運作等。只要能活用習慣領域核心與應用內涵,就能造就並享用高效能、智慧、喜悅、活力的富強康樂人生。
感謝習慣領域的智慧恩典!我自己的人生經歷及成果,就是活用習慣領域最真實、最美好的見證。
文章出處:遠見雜誌 2007 年 12 月